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陈刚教授做客齐民讲坛讲述灵魂的奥秘

核心提示: 文字作者:柯涛 陈文倩 [学生工作部(处)] 图片作者:陈文倩 [学生工作部(处)] 联系电话:13437161719

   灵魂是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和科学一直关注却仍未解决的问题。5月15日晚上7点,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刚走进齐民讲坛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灵魂的奥秘。

  陈教授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人类对灵魂的认识过程。在史前时期,人类对灵魂的思考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生与死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灵魂。那时候的人类根据生死的不同将灵魂的存在归纳为气、动、红、热、不朽五个特征。到了有历史记载时期,人类认为灵魂是“非实体性东西”,埃及人修金字塔、制作木乃伊就是为了保存灵魂而建造的,中国的曾侯乙棺木留出一个小门就是为了让灵魂进出,因为灵魂会暂存躯体。哲学产生以后,泰勒斯认为万物有灵,灵魂存在于万物中。柏拉图则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理性是具有真理和思考的头部,激情是代表道德、勇气和理性的上腹部,而欲望则是代表骚动和不安的下腹部。到了近现代,笛卡尔认为存在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心灵是思维的实体,为近现代哲学思考心灵问题提供了参照系。

  接着陈教授介绍了当代哲学和科学对心灵的认识。行为主义心灵哲学认为人的精神事件是可观察的行为,是人的躯体行为的简略表达。进入20世纪,科学主义盛行。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大脑在刺激和躯体行为之间的协调控制作用,由此产生心物等同论。普特南和图灵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就是计算过程,心灵就是计算机的软件。

  最后陈教授提出了他自己对灵魂问题的看法。像石头那样的物体是没有灵魂的,只能被感知;而大脑不但能从外在被感知,还可以从内在角度去感知外在。灵魂的存在是一种隐私的,就像自己的疼痛别人不能感知,每一个精神事件都是由神经元来实现的,而心物互动实际上是我们混淆或跨越内在外在两种观点所感受到的一种现象。他认为,精神事件附生于神经元事件,不能脱离神经元事件而单独存在,所以人类追求的灵魂不朽是不成立的,但我们可以成就另一种不朽,即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实质性贡献。

  讲座结束后,陈刚教授就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灵魂的存在形式、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的对比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