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观点碰撞: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入侵”

    ●如果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一路念下来,能够通读世界文学名著,就算是接触到那些文理不通的网络新词,他也会意识到,这个不太雅吧。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周振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解放观点:随着不断有“给力”等网络语言登上各种报刊,关于网络语言的规范性问题争议不断。今年高考前夕,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提醒考生:网络词语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可能会被判为错别字,建议谨慎使用。一时间,引发了 “高考作文该不该对网络语言说不”的热烈讨论。对此您怎么看?

  周振鹤:既然方言都可以成为通用语言,那么我们同样也没有理由全盘拒绝网络语言。像现在全民都说的 “打的”,还有比如已经成为金融专门术语的 “高企”,其实都是纯粹的广东土语。再如广东人讲 “烂尾楼”,多生动啊。经过自然淘汰,那些生动形象、便于流传、富于创造性的词语,就会流传下来。这个过程不可阻挡。像 “给力”就符合上述特征,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因此就会受到认同,成为正式语词,尽管我个人并不见得喜欢。所以,网络语言既非全盘荒诞不经,亦非个个创意无限,我们不能一笔抹杀,也不能盲目捧杀。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有一些东西永远也不会成为全民语言。比如“杯具”,这属于谐音,朋友之间调侃可以,但正式文章、规范场合绝对不行。试想一下,如果将《哈姆雷特》这出有名的悲剧写成“杯具”,那么我们对经典的敬意何在?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语用学诠释》中也强调,使用语言必然包括不断地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环境原因所驱动的。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的时候,必须要与语境相顺应,注意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可见,能够区分场合,适当运用话语,这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

  解放观点:此前有媒体报道,据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在学生作文中涉及网络语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网络文化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规范网络语言,似乎并不容易。

  周振鹤:究竟怎样的网络语言才能进入通语,这个规范标准还没有。一者,语言从来都是约定俗成;二者,俗人多、雅人少。俗语驱逐雅语,这个现象在语言学中永远存在,正像劣币驱逐良币一样。所谓“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所以媚俗才会成为一些知识分子讨好公众的一个有效路径。你不媚俗,就不大众化;你不大众化,大家就不愿睬你。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国人的改造能力实在是强大。像本是洋泾浜英语的long time nosee (好久不见),现在全世界都在讲,说不定有一天peoplemountainpeople sea (人山人海)也会在全世界流行。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开玩笑说,好在13亿中国人中懂英语的还为数不多,什么时候中国人都懂了,这英语也许不再是英语了。受网络语言的影响,这个改造过程对于规范汉语来说,也同样明显。

  其实语言一直在发展,这个趋势没有办法强行扭转,甚至奈何它不得。举个例子,晚清之际,中国流入了很多日本新名词 (或中国原有却赋以新义的词语),如自由、民主、共和、检定、取缔。当时的权臣张之洞对此非常排斥,下令以后条呈报告中不得使用 “日本名词”。但他后来突然想起,其实“名词”本身就是一个日本名词。于是,便改令不得使用“日本土语”。

  可见,有些新词的出现是潮流,挡也挡不住。当然,在语言规范的问题上,我们也并非只有一个“禁”字,而无所作为。有关部门或许可以考虑将网络语言搜录成册,并且作必要的使用场合说明。像 《新华字典》一样,也许现在是该出一本 《网络词典》了。

  解放观点:从当年五四的 “文白之争”到今天的 “网络语言入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语言的确存在俗化的趋势。这其中的利弊该如何来看?

  周振鹤:白话系统在中国其实一直存在。像宋代的朱子,和弟子讲话都是白话,甚至雍正皇帝的朱批,也是惯见白话。所谓文白之争,其实本质是雅俗之争。

  白话是 “我手写我口”,入门简单;而写文言就要懂一点雅词,讲究文章技法,这样就把很多人拒绝在文化大门之外。所以当年胡适他们提倡白话文,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后来,人们渐渐忘却了文言。今人要写一个典雅厚重的碑文,恐怕一般人是写不出来了,因为对仗与典雅词语,更不要说骈体文,通通不会用了。这对文化传承,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今天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形式,但漂亮规范的文学形式还是要学习的。在必要的时候,它甚至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语言魅力。记得章含之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当年尼克松访华讲到中美关系时用了“parallel”,中方翻译是 “平行”,而美方翻译弗里曼译为 “殊途同归”。周总理马上就觉出来,当得知弗里曼是在台湾学的汉语,他感叹道, “台湾对古典汉语比我们重视。” 同样的遗憾,我们不能在网络时代重复上演。

  解放观点: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忧心于网络语言入侵的来势汹汹,呼吁慎用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活泼生动、无厘头式的网络语言广受年轻人欢迎,要求 “宽容网络语言”之声不绝于耳。年轻人为什么更容易被网络语言吸引,这确实值得思考。

  周振鹤:很多招进名校的学生,脑子都很聪明,但是腹中空空,世界名著几乎都没看过,因为没有时间看,夜以继日地在做题。正是这样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缺乏正规的人文素养教育,才会容易被网上的东西牵着鼻子走。

  如果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一路念下来,能够通读世界文学名著,就算是接触到那些文理不通的网络新词,他也会意识到,这个不太雅吧。所以,与其禁止网络语言,倒不如加强规范语言、高雅文化的教育。要抵御网络语言,并不在于禁止,而是在于如何教育。(支玲琳)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6/16/c_121541897.ht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