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近日,构建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正在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掀起热潮。植物科技学院的“问学斋”进行到12期,学校“共同空间”以此为主题,也以分论坛、沙龙等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其中,经管土管学院连续举办两场“共同空间”分论坛,众多教授与学生济济一堂,畅谈学习、生活和人生。15日晚,校长邓秀新走进“共同空间”与学生自由交流受到好评。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纲要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其中重要一环。那么,究竟该从何处发力,什么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呢?
    15日晚“共同空间”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主持人在简单主持过后,主动将主持的语权交给观众,即交给现场参与的每一位学生。随后的访谈中,学生活跃起来,纷纷主动发问,校长应接不暇,真正达到了“共同空间”集体参与、自由表达的初衷和效果。这给予我们启示,以人为本其实就在每时每刻,师生互动是双向的,一个访谈类节目是如此,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达成亦是如此。
    何为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须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前行的灯塔……凡此总总,无不概括出老师的人格、风范对其学子的教育、引领与激励作用。何为学生?现代汉语释义为:第一,在学校读书的人。第二,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而这,也一举概括了老师之于学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一个基于学问、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学术共同体”,师生关系本就和谐共生。
    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如何推进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家、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师生关系的重要。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撰文呼吁“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倡导发掘“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之乐”。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表示应“回归大学的本质”,大学是知识储存、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场所,应发挥教师的教化育人功能,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李政道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从自己求学成长的经历出发,提出“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并总结为“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教学相长,诚哉斯言。无论重拾还是回归,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构建去维护,并让之成为常态。我们的教授专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学生对此热烈欢迎并翘首期盼,我们任重道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