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社会服务 > 正文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验收

    9月1日,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鲁剑巍教授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08BADA4B08)通过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验收。
    十一五期间,“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和江苏等省份16个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共计62位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对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主要轮作制的高效施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进展:
    1、课题完成了3000多个农户的施肥状况调查,布置田间试验 600多个,测试土壤和植物样品4万多份,获得基础试验数据12万多个(项),研制完成了水稻、油菜和小麦种植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3套及与之配套的主要作物施肥推荐技术体系5套,研究集成了双季稻-油菜、稻-麦、稻-油轮作高效施肥模式7套,集成建立了适合于不同区域的高效施肥技术8项。
    2、通过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了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的轮作周期养分管理技术,集成了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强度种植下农田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模式,为不同轮作制的作物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克服了单一以作物产量为目标及不考虑轮作制的施肥技术的不足;研究建立了适合于长江中下游集约化高强度种植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新体系和作物施肥推荐技术体系,解决了近年来没有与目前生产相匹配的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指标的问题,为测土施肥工作中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制订施肥方案提供了直接工具;建立了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持续丰产稳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益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宗旨的高效施肥技术体系,为全面提升本区域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3、课题建立了4个高效施肥综合技术示范基地及试验和核心示范区13个,累计推广技术面积66.8万亩。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高效施肥技术作物产量提高12.8 -21.9%,累计增收稻谷2513.19万kg、小麦476.86万kg和油菜籽527.88万kg,总增加收入7652.2万元,肥料利用率提高9.5-15.3个百分点。多项技术成果在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推广辐射面积达上千万亩以上。课题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课题的实施及多项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施肥工作更加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效益。
    4、课题申请专利3项(其中获授权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颁布实施行业标准1项,鉴定科技成果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相关科技论文72篇,编写专著4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3名、大学本科生15名,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培训技术人员350余人、农户2.8万人,课题的实施为国家在各层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主持人鲁剑巍教授的课题汇报,并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质疑和讨论,一致认为该课题目标明确,内容设置科学,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经济技术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