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校报440期】以“非主流”的方式推动大学人文教育

    近年来,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普遍的共识,很多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较典型和主流的措施就是增开人文艺术类的课程,有的学校就直接把大学语文课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增开这方面的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经过实践,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造成了学生以功利化的方式来学习这些课程,只是为了修学分、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对付这些课程,这显然是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的。
    出现这种状况,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因为乍一想,确实如此,学生自己的学风出现了问题,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修养,而是在混学分、应付考试。确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所致,但是笔者在这里探讨的是,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主体,学校应该怎么做,是继续这种主流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的人文教育吗?
    这种主流的方式的出发点显然是好的,不可否认,这样的措施确实带动了校园人文文化的氛围,也确实提高了一部分同学的人文素质。但是,增开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先不说师资力量上的问题,单就平时的教学效果而言就令人担忧,很多老师还是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也比较重视“考试文化”。要知道,这些课程开设的初衷并不是希望学生到时候取得一个好的分数,学生考分高也不一定就说明了其人文素质有多高。还有像读书文化节这样的运动性的措施,其实细细一想,这样的活动有没有长久的效果呢?大家在这些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过后会不会还是“该干嘛干嘛”呢?
    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然这种主流的形式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反思。大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关怀的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使学生能够长久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功利化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那本身就是一种非人文的方式,还是要靠在良好人文氛围内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素质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熏陶”!主流的方式不可少(更多地是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非主流”的措施。比如大学社团和学生自己的“非正式组织”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举办名人大家的讲座(笔者的一位好友就曾说过他自从听了某位名人的讲座之后就受了启发从而疯狂看书),举办读书会、清谈会等等。在细微处的看似不起眼的熏陶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不妨多样化,有时候甚至这种“非主流”的方式显得更有效果。人文熏陶强调学生从课堂之外寻找营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觉性和惯性,有了强大的兴趣支撑;而主流的教育形式要起一种引导的作用,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通过教师个人的魅力和引导,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课后要着力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但是首先还是要在学校层面找原因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景象是令人欣慰的:在奶茶店中,学生谈论的不是“你的大学语文课的课件背了没?”,而是“大学语文课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引起你对什么书的兴趣?”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