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电子校报 > 正文

[校报423期]把阳光播撒进每一颗心灵

    9月10日,学校首届师德先进标兵、先进个人个人事迹在行政楼前展出。仔细学习他们的事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把阳光播撒进每一颗心灵,这十位老师堪当“教师之师”。
    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其中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吕氏春秋》里讲:“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荀子》有云:“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元朝关汉卿有言:“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近代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师”,无疑具有绝对的权威,在高高的“神位”上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
    曾几何时,原本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开始受到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关于师德的讨论更是此起彼伏。尤其去年,尽管涌现出谭千秋、叶志平等让人肃然起敬的教师典型,社会对“范跑跑”、“杨不管”的争论激烈,以及不断爆出“虐博门”、“粗口门”、“抄袭门”、“校车门”等风波,2008年成为师德争议井喷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众“门”面前,师德开始遭到全民的拷问。
    千百年来,师德被世人用最动听的语言诠释着,“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甘为人梯”,不仅成就了教师头上的神圣光环,同时也铸造了沉重的隐形枷锁,社会、舆论看教师的眼光敏感而苛刻。当经济随着市场而来,原本无法用经济和市场来衡量的道德也在被消解重构。崇高的道德义务一旦遭遇利益和权利的虚空,师道尊严不可避免地在社会多元认知中陷入困境。
    危机伴生机遇,困境引发重构。时代发展了,社会变化了,师德的内涵也应该随之而变。古代“事师之犹事父”的理念固不可取,如今“师德有价”同样是对教师的伤害,教师既不当古典的殉道者,也不是现代的苦行僧。如何寻找一种平衡,还是周济部长说的好,爱与责任才是师德之魂。同样是燃烧,因为有爱,“蜡炬成灰”的苦涩就会变成“凤凰涅槃”的希望;同样是治学,因为有责任,才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选择了教师的行业,就是选择了左手的爱,右手的责任,将求学的长途,铺满阳光,让紧随其后的莘莘学子,虽遇荆棘,也有前行的力量。
    爱与责任,是师德亘古不变的内涵。当鲜花和祝福伴随着第25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作为这个节日的主人,不妨自问,是否把阳光播撒进了每一颗心灵。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