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电子校报 > 正文

[校报415期]四度出国为芸苔—刘后利先生归国记事

刘后利先生归国记事

编者按:芸苔,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和总花梗的总称,傅廷栋院士在很多场合都深情的说:“我永远是十字花科(油菜属十字花科)的副科长,而我的老师刘后利才是科长”。刘后利是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国际油菜界泰斗,被誉为“中国油菜研究第一人”。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刘后利先生的教学科研足迹,足可窥见我国油菜科学的发展全过程,刘先生既是“目击者”,同时也是“亲身参与者”,做为中国发展油菜科学和油菜生产的见证人,刘后利的一生与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回顾我的这一生,我深感到我不虚此行,我的生活十分充实,中外都看到许多地方,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我都看到了,也接触到许多别人所不曾接触到的。”刘后利先生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刘后利是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国际油菜界泰斗,被誉为“中国油菜研究第一人”。跨越一个世纪,刘后利的一生与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万里辗转赴美  一颗丹心报国
      1916年1月8日,刘后利出生于湖北汉阳县蔡甸镇柏林庄农村。刘后利小学毕业后考入日本人办的私立国文中学。刚读完二年级,"九·一八"事件爆发。他愤然和同学们一起退学,转入省立汉阳十二中学。那时刘后利在语文课写了一篇长诗“农民泪”,老师甚为感动说:“不是农民的孩子,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该文在全班传阅。
      刘后利幼年在农村长大,并长期随母亲下田劳动。年幼的刘后利立志学农,也从未动摇,“为了振兴祖国农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中毕业后,1935年7月刘后利被武汉大学生物系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同时录取,但刘后利毅然放弃武大转而去南京学农。
      1935年刘后利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作物生产和遗传育种。1937年7-8月间,刘后利正在讲师指导下参加水稻专题研究,日军进攻上海,战火很快波及到南京,日机空袭了南京下关发电厂,不得已只有动身回武汉,等候学校西迁。这样刘后利结束了大学前两年正规的学习生活。
      大学毕业后,刘后利留在农艺系参加筹办农业经济组。1943年刘后利参加教育部首届举办的赴美自费留学考试,以农学类第一名录取。在去美国途中,由于抗日战争海上交通早已切断,队伍只能由重庆坐飞机经昆明越过喜马拉雅山谷,前往印度城市加尔各答。
      刘后利第一次出国看到印度人,印度人骨瘦如柴。在加市每天在街道两旁露宿的逾二十余万人,用一条白布围起下身,用一块“荷叶”手抓一把饭菜充饥。刘后利联想到了国内正受苦受难的国民。而旅美的军用运输船在印度洋上曾突然遭遇德国潜艇,幸好尚未被袭击,平安无事。
      1946年6月,刘后利完成硕士学位,1948年2月完成博士学位。而以3年的学费(从1945年2月起到1948年2月为止)读完三年两个学位,在同行的中国学生中当时是没有的。
      完成学业,刘后利抑制不住对祖国的思念,他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谢绝了朋友的挽留,偕夫人帅崇德女士,携带三年来收集到的大批文献资料,毅然回到了祖国。
      受回武汉老家的乡土情绪的影响,刘后利决定去武汉大学。1953年,他改为从事油菜研究,为国家开辟了一个“小作物”(油菜)崭新的研究工作。
                                        三次出国考察  洒下一片金色
      建国之后,各种学习和运动接踵而来,刘后利从武汉大学农学院院系调正到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并由农艺系代理系主任到筹办茶业专修科担任副主任。到最后落脚到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仍是农学系继续领导,但分属研究系统。刘后利最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再不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和行政任务。
      1979年之后,刘后利受农业部委派先后赴波兰、西德、加拿大考察油菜育种。
      当时在苏联封锁严密的情况下,波兰是通往西方的窗口。波兰地处欧洲东西方交汇处,受东方严寒气候的影响,刘后利发现有不少油菜品种越冬抗寒性极强,有品质特殊的材料(如Bronowski),波兰的很多科学技术已是走到东欧各国的前面。
      在西德参观的途中,一个牧草种子公司让刘后利印象深刻。参观它们的大型种子仓库时,刘后利发现所有过程都是电脑控制的,机械操作,一座大楼的楼上机械运转,楼下将定量草种分装后即可出售。这种高度商业化的企业,早已用到牧草生产上面。刘后利感觉到这一点,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国内至今尚未看到有任何单位从事这项系统研究和生产作业。
      刘后利意识到差距,他把主要经历放在研究生培养上来。1960年以后,刘后利开始培养第一个研究生傅廷栋(当时是系总支破例同意其由四年级同学中挑选的),到1980年才系统培养大量研究生,前后一共培养了26个硕士研究生,10个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和2个研究生班共25人,刘后利工作量最大,但工作成效显著。
      在承担培养研究生任务的同时,刘后利还筹建了油菜分析实验室,开展了系统的分析工作,并且承担了农业部交给的出国任务,引进了一批品种,收集了有关品质分析的实验技术,为我国油菜生产向世界接轨,奠定了发展基础。1990年去加拿大考察接识了世界范围内从事油菜研究的主要科学家(如Prof. Stefansson, Stringam, Downey, Robbelen,Thies,Krymanski,Rakow等人)和研究单位,为我国发展油菜生产,开展油菜育种研究,以及为我校逐步形成中国油菜的研究中心,开辟了一条可循的道路。
      傅廷栋、张启发、李再云等都是刘后利先生的得意门生,他们的名气甚至超过了老师。傅廷栋院士在很多场合都深情的说:“我永远是十字花科(油菜属十字花科)的副科长,而我的老师刘后利才是科长”。
      刘后利在其编写《油菜遗传育种学》这本专著的前言中写到:“回顾半个世纪以来,我亲身接触到的油菜科学的发展全过程,我是目击者和亲身参与者,我就是中国在这个世纪发展油菜科学和油菜生产的见证人。回首往事,我深感尚未虚度此生,勤奋好学,无怨无悔,喜看新中国发展成长的五十年,也就是中国油菜科学发展成长的五十年。让我一生所经历的生活踪迹,由历史和人民来做出评论。”
(本文由杨学朴根据刘后利先生自述整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