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也谈人才引进工作

    最近新闻网上的系列言论给人印象深刻,这些文章颇为精悍,多是一事一议,言之有物,论述准确。但正因其短小,一家之言不可能面面俱到,放在某些场合下,多少会有被人误读的可能。《“重引轻培”要不得》一文就是如此,文章强调的是要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希望能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年青人的培养工作,观点并无不妥。不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形势,在此文的基础上,正好谈谈人才引进工作的几个问题。
    一是有必要强调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大师级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性。今年的中层干部研讨班上,邓秀新校长用数据指出了学校目前存在的差距,而华中农大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还不仅仅在这些数据上。正视差距而不是井蛙般的自我满足,这是一所大学能够在日趋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弥补差距,重要的要靠人。而大师拥有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一流的科研能力,这都是学校应对挑战、弥补差距的核心竞争力。但仅仅靠自己培养大师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引进与培养两手抓、两手都硬。我们虽然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对“本土”人才进行八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养,但我们没有理由不花大力气做好人才引进尤其是大师级人才引进的工作。审视一下我们今天的学科建设现状,可以说,每个学科都迫切需要帅才。如果看不到我们在人才阵容上与兄弟高校的差距,要想又好又快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是没有希望的。
    二是有必要破除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叶公好龙”心态。当前,除个别学科外,各学科领域普遍缺乏大师而又有着强烈的大师情结。在这种情结下,最让人忧虑的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叶公好龙”的心态。天天喊人才重要、引进大师时不我待,但行动起来却颇多顾虑,行动迟缓。“叶公”们考虑最多的便是:大师来了,条件待遇岂不是比我好?“外来的和尚”进了我这座庙,我这一亩三分地还守得住吗?学术声望超过了我怎么办?总而言之,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有些人盘算更多的是自己或自己的小圈子、“自留地”的得失。如此表里不一的“叶公”,内心深处其实是拒绝人才进来。如此下去,大师自然不会来,来了也留不住。
    同时值得忧虑的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自己人好用”的心态。太多的人才引进公告上写到:一般情况下,不留本校学生。但我们看到的经常是“特殊情况”,改善学缘结构大打折扣甚至成了一纸空文。“还是自己的学生好用”,却不去反思为什么外来的人才不好用。长此以往,有何创新可言。
    诚然,引进的人才在刚刚进入我们这个新环境时,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因其不熟悉我们这个文化环境,开始总会有些“水土不服”。但不能因为有的外来人才“水土不服”,就拿他(她)当作“有力论据”来拒绝人才的引进。相反,我们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水土”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包容,能否营造让这些人才“宾至如归”和大展宏图的“软环境”。这种环境需要的是上下的共同营造,其中,领导的虚怀若谷,“本土”大师或专家的容人胸怀,支持外来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条件和举措,等等,尤为重要。这些配套工程如果不做好,仅仅靠“提供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筑成的“巢”,是否足以引来并留住真正的“凤”,这实在让人怀疑;这种环境如不形成,引进成为一句空话,培养也会是镜中月,水中花!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暑期社会实践